昨日,随着许州路公共自行车站点投入使用,许昌市公共自行车五期项目全部完成,运营车辆达到8000辆,建设站点350个,投放数量全省最多,建设规模全省最大,低碳绿色、闭合循环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网络让市民出行更顺畅。
2014年7月1日,首批1200辆“身材”修长、“肤色”浅绿的公共自行车亮相许昌街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绿”。如今,来自市公共自行车管理办公室的最新数据显示:办理“小绿”卡的许昌市民达到66617人,累计骑行1647.2万次,单日最多借还车66132人次,车辆运行效率领跑全国。
在一些城市,公共自行车或共享单车投入运营后,车辆损毁等“成长的烦恼”频频出现。而在许昌,管护良好的公共自行车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成为低碳环保的城市名片。
许昌市“小绿”为何叫好又叫座?
规划合理,布局有序。与共享单车的自发性相比,许昌市在对居民出行数据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以疏导交通为重点,提前规划,将“小绿”站点设在公园、学校、大型小区等人流量较大区域周边,平均每450米设一个,有效解决了“公交到不了、打车不划算、步行又嫌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管理部门还依托城市水韵特色,使“小绿”向清潩河、鹿鸣湖等城市水系延展。一到周末,市区的河湖水系就成为众多市民骑行的好去处。
绿色优先,费用低廉。许昌市牢固树立“绿色优先”理念,建起总长逾200公里的公共自行车专用“绿道”,让“小绿”方便快捷地通达八方。市财政投入上千万元进行“小绿”体系建设,骑行费用低廉,公共性、公益性特色鲜明。
专业运营,监管到位。许昌市采取社会化运行模式,引入上市公司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车系统有限公司参与运营。重“建”更重“管”,市政府充分发挥监管者作用,由城管、公安、财政、住建、规划等部门组成考评组,对公共自行车运转调度、设施维护、车辆状况、站点卫生、客户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监督考核。同时,公共自行车调度系统与“智慧城管”系统对接,方便群众。
“低碳绿色的‘小绿’,形成了城市流动的‘绿色风景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绿色收益’。”市公共自行车管理办公室主任郑联洲掰着指头算账对比:3年多来,按0.8元的公交单次乘车优惠费用计算,“小绿”已为许昌市民节省出行费用1300多万元;节省燃油总量约600万升,相当于少排放1.4万吨二氧化碳。 (记者 王利辉 张铮)
西峡具有"果药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县誉称。目前,全县已获得国际市场认证的"果药菌"农特产品达38项,一大批"果药菌"项目在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同时,推动西峡特色农业形成产业集群,大批名特优农产品走出山门,远销国内外大市场。
原标题:文艺院团积极开拓演出市场 本土剧目叫好又叫座 不久前,贵州京剧院创排的大型历史京剧《黔人端棻》受邀走进深圳,参加深圳市第三届戏曲名剧名家展演。两场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