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 > 正文

打造“15分钟健身圈”抖擞满城精气神

2017-06-30  来源:许昌网

无论是晨曦微露的清晨,还是晚霞将褪的傍晚,即便是工作的闲暇,在市区的公园、广场、社区、河湖水畔,随处可以见到锻炼健身的人群。他们或在健身器械前扭腰伸腿,或在广场上悠扬的舞曲声中翩翩而舞,或沿着健身路径慢跑散步,或在体育场地里打羽毛球、乒乓球,尽情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

随着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的逐渐完善,不仅全民健身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许昌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而且塑造了鲜明的城市特色,丰富了城市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处处洋溢着运动健身、奋发向上的气息,抖擞了满城的精气神。

绘制路径——缩短“想健身”到“动起来”距离

近年来,市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逐渐高涨,市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然而大家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

如何破解?在去年召开的市七次党代会上给出了答案,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打造“15分钟健身圈”,即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建设。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将打造“15分钟健身圈”列入我市2017年“60个重大专项”和“十件民生实事”。

为此,市政府成立了市区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信息报送、每周督察、双周例会“三项制度”,在解决共性问题、瓶颈问题的同时,督促各地按照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加快工程进度。建安区、魏都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也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抓具体、抓落实。

缩短“想健身”到“动起来”之间的距离,不仅要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要有具体的实施“路径”,随之我市出台了《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按照市区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探索社区体育设施与游园、广场、河道体育设施融合建设模式,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兼顾各类人群锻炼需求,初步建成覆盖行政性社区、居民小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做到设施服务范围和半径覆盖所有市民。

并划定了建设范围和明确了工作任务,建设范围东至新107国道,西至S227与三洋铁路,南至兰南高速,北至北苑大道。区域内建设社区多功能运动场78块、围笼式网球场6块、围笼式羽毛球场81块、围笼式人造草坪门球场48块、围笼式排球场55块、围笼式人造草坪七人制足球场17块,安装围网式室外乒乓球台298幅(两幅为一组),安装健身路径器材58条(每条12—14件,共计730件),建设围笼式软质塑胶地面儿童游乐场72处。建设公共体育场和儿童游乐场共计564个,其中一期建设398个,总投资为1.20亿元,时间节点为今年2月底前完成全部工程的50%, 6月底全部完工,进行验收后投入使用。

先行先试——打造“魏都样板”积累经验树立标杆

魏都区是我市的老城区,人口和建筑物密度大,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建设难度自然也大。

据了解,在2014年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许昌市区健身场地面积不足37万平方米,魏都区人口按50万人计算,人均体育活动面积不足1平方米,还都是来自学校体育场地,游园、广场并没有体育场和综合性体育馆。

运动健身器材方面,该区在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建设之初,共有59个社区安装健身器材1274件,其中由市体育局配发安装1018件,社区、小区自筹资金安装256件;有25个社区没有安装健身器材,原因是不具备安装条件或城中村改造;1274件健身器材中有170件损坏,635件超出安全使用年限。

但魏都区却敢于先行先试,顶着压力走在前,踏上了探索之路。

场地是保障,理念是杠杆,如何撬动?面对宝贵的土地资源,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体育场地和城市一些边角、闲置地块打造健身场地。

为了对免费开放的学校操场、健身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魏都区投入了900多万元。并于去年5月1日,首批10所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

魏都区教体局工作人员介绍,实现学校运动场馆、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是我们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虽然首批开放的10所学校可以辐射20万左右的周边市民,但仍不乐观。魏都区又在辖区内再建设10个能满足上班族夜晚运动需求的高规格灯光球场、15个主题运动场,为辖区内所有社区配备健身器材。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需求,魏都区教体局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广泛调研,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反复规划论证,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征用土地的前提下,通过升级改造小规模、不规则的城市边角闲置地块,建设高品质、集约型的社区体育运动场地,彻底将城市脏、乱、差的市容“黑点”变成城市管理的“亮点”。

社区体育运动场地,顾名思义,就是要兼顾活动与休憩。在保护绿化的基础上,魏都区加大了体育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使之成为可观、可赏、可玩的宜人生态空间。

在选址上,社区体育运动场地充分贴近社区,旨在为群众提供身边的健身场所,尽量利用闲置地块或临时边角地块、插花地块以及绿化档次不高的街头绿地。在设施上,以群众需求为本,大量提供篮球、乒乓球、健身器材等参与度高的运动项目场地。

魏都区的先行先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为加快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建设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标杆。

兑现承诺——“15分钟健身圈”让城市“动”起来

打造“15分钟健身圈”是我市2017年“60个重大专项”和“十件民生实事”,按照时间节点,今年6月底建设工程一期就要建设完工。建设的如何?近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在东城区科技广场,广场前的儿童游乐设施已经成为孩子们的乐园。“以前儿童游乐设施太少了,带着孩子出来玩只能去西湖公园,但又人太多。现在好多了,从家出来没多远就有‘游乐场’,而且地面还是塑胶的,我和孩子基本上每天傍晚都会来。”家住东城区学府街附近的董女士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的市民考虑的更周全,还制定出了运动健身计划,周一至周五早上到鹿鸣湖体育公园跑步,傍晚打乒乓球或篮球,到了周末就和家人顺着清潩河畔的骑行道来个骑行,一路上不仅空气清新,而且景色宜人,还会路过好几个运动健身广场和儿童游乐场,那里的设施更齐全,不仅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网球场、门球场,还有更能吸引孩子们的人造沙滩、纸文化主题公园等。

来到魏都区,位于西大街与清虚街交叉口的德科苑社区笼式灯光球场,面积不大,但已成为篮球、羽毛球爱好者的集聚地。

家住附近的姚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打篮球或羽毛球去专业场馆太远,在家门口随便找一块空地又会影响交通。现在有了笼式灯光球场,真是太方便了,离家近不说,还能尽情地运动健身,感觉太棒了!”

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西侧,虽说远离闹市区,但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是一应俱全。示范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场地是今年新铺设的,器材也是新安装的,别看我们离中心市区远,但大家的运动健身热情是一样的,场地建设完工后来此运动健身群众就络绎不绝。

记者从市体育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建安区、魏都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市辖5个区已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建设一期建设任务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验收,其中魏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超额完成任务。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遍布于市区清潩河、天宝河、饮马河等河湖水系,文峰广场、鹿鸣湖体育公园、南湖游园等广场游园,为城市增添了许多体育元素、运动元素,深受广大市民群众欢迎。

通过打造“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在许昌真正“全”了起来、“广”了起来。运动已成为许昌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健身,让许昌人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

记者手记:建好更要维护好和使用好

李新

打造“15分钟健身圈”提升了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起到了便民、利民、惠民的目的,但作为公共设施,建设好考量的是基础建设能力,而维护好、使用好更能体现出管理者的服务水平和市民的文明素质。

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管养。让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始终处于健康服役状态,就必须做好维护和保养。破解管养难题,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交给第三方维护管理,由属地方向其购买服务。具体而言,就是将公共设施的管理、维修都交由具有技术条件的社会组织。同时,还离不开市民群众的爱护,提升文明素质是关键,引导、教授其正确的使用方法,防止对公共设施造成不必要的人为损坏。

公共设施投入大,一旦闲置就会造成资源浪费。使用好则是要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的价值,在不同功能的场地组织开展与其相匹配的比赛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仅能够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而且还能产生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加入到运动健身中来,有序、文明、安全地进行运动健身,让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发挥最大效益。

与此同时,还要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完善配套设施。做好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周边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合理规划公共自行车停靠点、公共卫生间、公交车站点等便民配套设施,切实为民着想,方便群众前来运动健身。

<上一页 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打造 15分钟健身圈 抖擞满城 精气神 责编:杜雨琦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今日热点

襄城县人民法院组织开展无偿献血献爱心活动 襄城县人民法院组织开展无偿献血献爱心活动

精品原创

许昌中院召开涉公职人员案件集中执行活动新闻发布会 许昌中院召开涉公职人员案件集中执行活动新闻发布会

图片新闻

地市直通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