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传播文明的载体。许昌是一座古城,时下正在建设文化厚重之城。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分别爱读什么书呢?
“50后”:红色经典相伴青年时光
生于1956年的李建军老人很喜欢读书,读的大都是红色经典。“这些书我在年轻时候就看过,现在读它们,既是消遣时间,也是对年轻时代的一种追忆。”8月20日,李建军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上高中时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书籍非常匮乏,但缺乏读物阻挡不了青年人的阅读热情。学生中还流传有许多手抄本。不过,这些手抄本往往是零散的,有开头,没有结尾。
那时功课并不紧张,放学后李建军便开始在煤油灯下读小说,往往看到大半夜,清晨起床时发现鼻孔都被煤油灯熏黑了。在李建军看来,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书籍为青年人构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70后”:文学名著树立人生观
今年40岁的张浩生于1977年。他上初中时是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已有10余年。那是个对知识极为渴求的年代。课余时间,他喜欢读《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还喜欢看《巴黎圣母院》《茶花女》等文学名著。在他看来,年少时读些文学名著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80后”李征也爱读文学名著。“我完整读完的第一部文学名著是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他说,这本书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至今,他还很欣赏基督山伯爵那种快意恩仇的行事方式。
“90后”:爱看网络文学
与前人不一样,“90后”和“00后”是与电子产品相伴长大的,已经习惯了用电子产品阅读。因此,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学成了他们的最爱。
1999年出生的李嘉阳刚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现在除了等待开学外,就是看网络文学打发时间。“我上初中时就接触了网络文学。”他说,他上初中、高中时因学习紧张没时间看书,现在正在“恶补”以前落下的小说,比如网络作家辰东的《遮天》、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等。在他看来,网络文学诞生于网络,适应网络时代的文学传播规律,也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接受。(记者 吕正子)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传播文明的载体。许昌是一座古城,时下正在建设文化厚重之城。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分别爱读什么书呢?
7月24日,记者从许昌市司法局获悉,“许昌法援”APP已上线,今后,这些都不再是事儿!百姓足不出户即可申请法律援助,还有200余名法律援助律师在线等你“约”。
百姓足不出户即可申请法律援助,还有200余名法律援助律师在线等你“约”。
记者从河南省许昌市政府获悉,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许昌人”考古遗址,许昌市政府将开建集遗址保护、学术研究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预计最早2020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7月11日上午,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7月11日上午,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记者从市文物部门获悉,为加快推进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我市近日正式成立了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指挥部。
5月12日上午9点,许昌市在博物馆二楼大厅隆重举行“许昌人”1号头骨复原模型移交仪式,并对连续12年考古发掘与研究许昌建安区灵井旧石器遗址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占扬研究员授予“许昌市荣誉市民”称号。
5月12日上午9点,许昌市在博物馆二楼大厅隆重举行“许昌人”1号头骨复原模型移交仪式,并对连续12年考古发掘与研究许昌建安区灵井旧石器遗址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占扬研究员授予“许昌市荣誉市民”称号。
12月13日上午,记者在许昌市解放路绕了两圈再经过不断打听,终于找到了“最美许昌人”蔡瑞云经营的这间理发店,店外没有装饰,店内简单有致,然而很多年来,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一间小店,一把剪刀,一个老人,却有很多温馨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传播文明的载体。许昌是一座古城,时下正在建设文化厚重之城。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分别爱读什么书呢?
8月5日上午,由文化办事处文化站与教师新村社区共同举办的“文化办事处教师新村社区‘八月书香’读书月活动”在教师新村社区的书香人家小区内开展。
为丰富广大少儿读者的暑期生活,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7月29日,淅川县图书馆举办了以“读书求甚解 做事必认真”为主题的少儿朗诵活动。
市图书馆副馆长周明杰建议家长,不要过度干预孩子读什么书,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带着两个孩子前来看书的胡女士说,她的大女儿今年11岁,小女儿今年3岁,平时一有空她就会带孩子来看书。市宏图书店一位工作人员说,每年的寒暑假特别是暑假,前来看书的中小学生都特别多。
阅读成为很多孩子暑期生活的重要内容,数量丰富的图书、清凉的阅读环境,使得书店成为众多小书虫的度夏首选。